信息公开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662号提案的答复

发表时间:2023年05月25日来源:办公室

武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的提案》收悉。经商省卫生健康委和省财政厅,现答复如下: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推广使用对提高我国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省红十字会系统主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通过在商场、车站、地铁站点、景区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配备AED设备,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2015年起,全省红十字会将AED培训列入应急救护培训必学内容,与心肺复苏技能同培训同操练。2020年开始专门开设了“CPR+AED”培训课程。据统计,全省红十字会系统多方筹集资金,已累计在各类场所投放了AED5018台,全省出现多起成功使用公共场所AED救治心搏骤停患者的案例。2022年,全省红十字会系统持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学校、社区、乡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高危行业,全年完成普及培训150.8万人、救护持证培训45.8万人,培训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目前,公共场合AED机配置及管理在国内还属于起步阶段,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是统筹AED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模式。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红十字会、教育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多部门各自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和相互的联通体系,整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AED投放使用与院前专业急救网络缺乏有效衔接,未能形成有效的科学调度。二是红十字会作为群团组织,不具备行业监管职能,由红十字会来主导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备有较大的难度。三是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政府财政部门没有常态的经费保障。红十字会配置AED经费有的来自当地财政,有的是社会捐赠,尚未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
  根据您的提案,省红十字会将继续加强与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进一步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的配备,协同推进AED管理工作。
  一是在有限经费配置的情况下,更加合理地布局,逐步推进在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场站、大型企事业机关单位、城市广场、教育和培训机构、养老机构、社区、体育和文化娱乐场所、大型商超、酒店、旅游景点、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配置,进一步提升效益,更好地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二是充分发挥红十字会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特别是在重点人群如城市巡逻人员、消防队员、司机以及学生群体等普及救护知识和技能,让更多公众敢救、会救、善救,提高院外救治成功率。
  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主动与媒体合作,通过新闻报道、节目栏目、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面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增强社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突发病情等自救互救能力。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662号提案的答复

2023-05-25    来源:办公室

武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的提案》收悉。经商省卫生健康委和省财政厅,现答复如下: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推广使用对提高我国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省红十字会系统主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通过在商场、车站、地铁站点、景区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配备AED设备,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2015年起,全省红十字会将AED培训列入应急救护培训必学内容,与心肺复苏技能同培训同操练。2020年开始专门开设了“CPR+AED”培训课程。据统计,全省红十字会系统多方筹集资金,已累计在各类场所投放了AED5018台,全省出现多起成功使用公共场所AED救治心搏骤停患者的案例。2022年,全省红十字会系统持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学校、社区、乡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高危行业,全年完成普及培训150.8万人、救护持证培训45.8万人,培训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目前,公共场合AED机配置及管理在国内还属于起步阶段,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是统筹AED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模式。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红十字会、教育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多部门各自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和相互的联通体系,整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AED投放使用与院前专业急救网络缺乏有效衔接,未能形成有效的科学调度。二是红十字会作为群团组织,不具备行业监管职能,由红十字会来主导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备有较大的难度。三是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政府财政部门没有常态的经费保障。红十字会配置AED经费有的来自当地财政,有的是社会捐赠,尚未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
  根据您的提案,省红十字会将继续加强与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进一步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的配备,协同推进AED管理工作。
  一是在有限经费配置的情况下,更加合理地布局,逐步推进在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场站、大型企事业机关单位、城市广场、教育和培训机构、养老机构、社区、体育和文化娱乐场所、大型商超、酒店、旅游景点、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配置,进一步提升效益,更好地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二是充分发挥红十字会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特别是在重点人群如城市巡逻人员、消防队员、司机以及学生群体等普及救护知识和技能,让更多公众敢救、会救、善救,提高院外救治成功率。
  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主动与媒体合作,通过新闻报道、节目栏目、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面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增强社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突发病情等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