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报道:与红十字有关的“两会”声音
发表时间:2025年03月28日来源:组织宣传部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全国两会如约而至,代表委员们围绕民众健康需求积极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刘璠就“应急医疗救援”这一关键词,建言完善长距离公共交通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为此,新华日报记者与人大代表和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并将有关情况刊发。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刘璠: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刘璠:
完善长距离公共交通应急医疗救援体系
近年来,旅客在高铁、飞机等长距离交通工具上突发急症的事件频发,乘务组紧急寻找同车或同机医护人员进行“生死救援”的场景屡见不鲜。对此,刘璠指出,当前长距离公共交通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存在明显不足,亟需完善。
刘璠表示,突发急症的黄金救援时间短,而高铁、飞机等封闭运行的环境使得外部医护人员难以快速到场,旅客能否得到及时救治往往依赖“运气”。他认为,当前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应急救援机制不顺畅,乘务人员急救能力加上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整体应急救援效率还不高。二是目前国内长距离公共交通领域尚未形成重大疾病患者信息登记机制,信息不对称和滞后可能导致无法准确判断病情并及时采取应对医疗措施,并准确定位具备急救技能的人员,影响救援效果。三是急救药品器械配备不全,尽管2024年国家相关部门印发《铁路客运车站和旅客列车医疗急救箱管理办法》,要求配备医疗急救箱,但缺乏中医针灸针、AED除颤设备等关键急救物资,难以满足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急症的救援需求。
为此,刘璠建议,建立“医务人员志愿者清单”和“重大疾病患者清单”,依托订票平台构建乘客健康信息数据库,实现急救人员与病患的精准匹配;完善“免责+培训+联动+表彰”机制,明确急救人员法律责任豁免,加强乘务员急救培训,并对成功施救的医护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配齐急救药品和设备方面,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长距离公共交通运营单位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有效期内的专业型急救箱配备到位并发挥其作用。刘璠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应尽快完善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出行环境。
一线声音:
“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核心业务。”江苏省红十字会卫生救护部副部长戴凤华说,近年来,省红十字会以百万救护培训项目为抓手,以城乡社区、部分行业领域、重要时间节点为重点,注重条块结合、突出点面联动,不断健全完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全面实施“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行动,持续推动救护培训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进军营,努力实现救护培训服务广覆盖,不断提升群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培训连续两年超200万人次。
2022年,健康江苏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红十字会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红十字会与交通部门共同推进“救在身边·交通救护伴行”活动,推动在公共交通场所配置急救设施;与省铁路集团联合开展应急救护进工地活动,深入现场服务保障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沪宁沿江高铁8900余名建设者提供救护培训服务;实施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滴滴应急救援项目”,以交通运输场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交通工具为重点,发放急救包5000个,帮助司乘人员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以及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助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红十字系统每年在交通领域取证培训均超万人,2024年交通领域取证培训1.4万人。
下一步,省红十字会将继续加强与交通部门联系和合作,加大交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持续提升客运航班、机场、客运列车、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地铁站等人员密集场所AED、急救箱(包)等急救设施设备配备率,常态组织应急救护志愿者参与重大节假日交通运输救护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