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岁月留痕,大爱如歌”——常州红会与青山书院的一段往事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30日来源:常州市红十字会
在我研究撰写《寻访青山镇》一书中,发现许多与常州红十字会有关联的珍贵往事,特别是常州红十字会在解放前后的一段重视教育的有关钩沉。下面就将常州红十字会在建会过程中对常州的教育支持关心,对“青山书院”的开办做一介绍。
古城常州历来就是千载读书地,据《吴文化历史综述》载,明、清二代在常州府地盘上共有书院近50家。其中孟家村以西,确有一所在常州历史上悠久的“青山书院”。其中,青山书院系私立书院,院址在孟家村,但在常州的教育史料中,对青山书院少有介绍。
为了对青山镇地区唯一的“青山书院”有所了解,我采访到了“青山书院”最后一任周琪老师,从她口中才知道更详实的情况。其实,明清时期的青山书院,只是一家如私塾一样的教书场地,不过它不是私立的,而为纯公益性质的,完全是培养贫困家庭的孩子的求学之地。直到民国(三十六年)才被命名为“私立常州红十字会义小”。
1947年8月1日《武进新闻报》曾以《红会筹办义务小学》为题,报道了赵姓将青山书院借给武进县红十字会办学的义举。文章说:“本邑红十字会以本县沦陷八载,地方设施摧毁殆尽,复员以来社会经济未能复原,致失学儿童举目皆是,特发起创办红十字义务小学,且得赵族同人慨将北大门外青山书院旧址义务借与兴学……各发起人一致赞同,自动分别担任筹募基金,并定八月十五日以前,征集交会,刻正装修校舍及准备校内一切设备,约于八月底即可开学。闻该校除义务教育失学儿童外,并注重儿童之营养补助及儿童保健等工作,尚望吾邑热心教育及爱好公益人士、慷慨捐输,共襄义举云。”据此可知,青山书院改为红十字小学的时间在1947年的8月,并于8月底开始招生办学,除了给予贫困儿童免费的教育外,还重视儿童的营养和保健工作。请记住那些热爱公益事业的发起人:王钟魂、李渺世、盛景馥、万怀清、是旭人、邹莘耕、查秉初、胡桐、蒋伯明、盛慎言、于泽如、钱国新、吴逸樵、杨迪群、李行甫、高弋庵、赵安之……
青山书院在西孟家村的原址是“土地庙”,是由时任武进分会总干事吴逸樵先生负责的。当时正值解放前后,无人管辖。学生都是附近的贫困孩子,实行义务制教学,给贫困学童免费教育,教师都是义工,部分是由社会捐助和红十字会资助教师薪水。曾在这里作过教师的周琪老师说,她们有时候发不出工资,只能发些以红会当时的物资和日用品来代充薪水,当时办学非常艰难。不过,当时的校训却很经典:“崇德向善,博爱襟怀,扶贫济困,培育后人”。今天想来,这就是我们红会的精神。
关于青山书院的具体情况,笔者还采访了曾在这里上过学,读过书,受益过红会的捐助、后来也做老师的许兰英。许老师说,青山书院座落于西孟家村的西端,书院的大门是朝西南向开的,四周有围墙,朝南有六间平房,朝东有三间平房,中间是个大操场。青山书院周围环境很优美,北面有一条大河通黄泯坝的“卜家谭”,河里停满了木排。东面有大片竹园,一到夏天“织布娘娘”在瓜豆田中、桑叶草丛、树上叫叫个不停。
在青山书院的西南有座古墓葬,还有二米多高的围墙,墓前有一石碑,上面的文字就是指的孟子后代世孙在此传学,可是没保留下来。后来因玻璃厂征用土地,还挖出了许多文物和金银珠宝,由生产队负责处理,古墓葬也随之毁掉了。
解放初期,红会武进分会的领导吴逸樵先生曾来校指导过,当时青山书院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成了一些外来逃荒、散兵游勇等躲居的地方。后来突然来了一个叫曾桂坤的女教师,还带了丈夫和儿子,他们都是山东人,吃住都在书院里。他们将青山书院收拾干净,既当校长,也当老师,丈夫高老师负责招生和教学工作,将“青山书院”改成“书院小学”。被访者许兰英就是那批学生,大概有二十多个,一下子来上课给曾校长添了许多麻烦,没有台凳桌椅,也没有课本教材,当时只能自带凳子,他们俩人自编教材,既教语文、又教算术,还有就是唱歌和劳技的课程了,更重要的是宣传新中国的新事物。后来才知道,原来曾桂坤是派来的地下党员接管学校的,开展新中国的教育工作。
到了1952年,青山书院小学实在办不下去了,就与青山镇国民中心学校、蔡庆麟的“私立庆龄小学”合并,改为“菁华小学”,据原住民姚五中先生回忆说,当时 “菁华小学”聘请了有教育世家背景的朱兆京先生担任校长。后又改成“殷家桥小学”,最后改为“青山路第二小学”(青二小)。曾桂坤就是在接任“青二小”后正式由政府任命为校长。
到了1954年春,青山书院的旧址由红会和民政系统进行整合,帮助当时失业的民间艺人,能够自食其力,在此旧址上开办了“青山麻袋厂”。民国时期,活跃在常州锡剧舞台上的许多名角,如沈素珍、杨企雯等,都在麻袋厂工作过。另外由于人手不够,还招收了城市其他失业人员,解决了当时社会上的就业问题。
许老师还说,凡是孟姓的子女,在青山书院读书,都是免费的。其实其他贫困学生读书也是免费的。这里面还有个美好的传说。据说孟氏后代孟监清,他的上代就捐出了这块土地,在此建造书院,供人读书求知。后来他的儿子孟曙光秉承了祖上的美德,崇尚义教,培养了许多后学成才。
在下街北圈门处另有一座“青山小学”,是公立的。民国年间,在“存仁堂”的基础上改建的。最早的“存仁堂”,是由地方政府与红会合办收留施舍抛尸街头备棺丧葬的慈善机构。后来成为“存仁堂小学”,解放后更名为“青山小学”。在下街拆迁时,曾在仁存堂原小学礼堂的墙壁内,还发现了三块“存仁堂”始建的碑文。所以,历来红会就与教育救死扶伤结合在一起。
从今天来看,我们常州的百年红十字会,不但救死扶伤,接济扶贫,还扶植教育,为培养这座城市的慈善品格,培育乐于奉献的后代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