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南京4人被评为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
发表时间:2022年11月29日来源:南京市红十字会
近日,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名单公布南京有4人入选他们分别是:
王浩然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工作部部长
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红十字会志愿者工作部秘书处工作期间,王浩然主要负责部门活动策划以及活动结束后新闻稿的编写,除了编写工作之外,每一次红十字志愿活动,他都第一个报名参加,因为表现突出在2020-2021年度被评为“年度优秀志愿者”,2021-2022年度被评为“最美志愿者”,并在2021-2022年度被评为校“共青团优秀团干部”。
在校红十字会工作时,他积极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红十字志愿活动,曾获得“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红十字会优秀干部”称号;积极参加宣传造血干细胞入库活动,致力于传播器官捐献与生命关怀主题文化;主动服务学校大型的比赛和会议,为赛场提供安全保障;参加国家公祭日悼念遇难同胞活动,组织各级各类学生自发参与其中;参与走访社区,协助人口普查工作10余次;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为老人带去爱心和陪伴;参加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发放抗疫防艾倡议书、现场签名、主题海报设计、组织知识竞答等活动在全校学生中宣传抗疫防艾意识,普及科学预防知识,号召大家珍爱生命,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在献血车进校园活动中,王浩然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器官捐献宣传工作,在一年里动员共计1600余人参与无偿献血,献血量达60余万ml。本人共计献血1200ml。
疫情期间,王浩然带领校红十字会骨干坚守在学校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戴好口罩,站好一米线”是他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经常说的话。他们配合医护人员扫描身份码,在校内开展10余次全员核酸检测任务、60余次核酸抽测任务,守好了全校师生的安全防线。
梁 潇 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教师
梁潇是锁金新村第一小学的体育老师,他是南京市第86位,玄武区第9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工作第二年,梁潇便主动申请参加了玄武区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并在学校主动承担起应急救护工作。为积极传播应急救护知识,他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红十字教育活动,如举办“温暖的的红丝带”班会、“应急救护PK赛”等,在校园内外传播红十字文化。在体育课教学中,他创造性地将救护技能和健康知识融入体育课,让孩子们身体素质得到发展的同时学会应急救护知识。锁金一小作为核酸检测点,承担着锁金村及其周围几万群众的核酸采样任务,梁潇主动请缨,担负起最辛苦、最繁忙的夜间时段,连续十多个夜晚奋战在核酸检测第一线,从不叫苦从不喊累。同事们眼中的他总是忙碌的,但又能随叫随到。别人跟他说感谢时,他就一句话:这都是我的本职工作,是我应该做的。梁潇多年一直坚持无偿献血,每次都是封顶的400CC,希望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到有需要的人。2018年7月,在一次献血过程中,工作人员询问他是否有意愿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二话不说就同意了。2020年9月16日,他接到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的干细胞样本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并询问是否愿意为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他听闻后丝毫没有犹豫、立即表示同意。同年12月1日上午,梁潇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他说:“患者找到合适配对的几率只有万分之一到十几万分之一,如此低的配型成功率,遇上就是一种生命的缘份,能用自己区区250毫升的干细胞去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给予他和他的家庭新的希望,我觉得很值。”
张 霞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青源社区瑞安应急救护指导中心理事长
张霞是中共党员,江宁区第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总会注册师资,江苏省五星级应急救护培训师资,江宁区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青源社区瑞安应急救护指导中心理事长。先后获得“江苏省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南京市三八红旗手”、“南京好市民”、“南京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南京市红十字应急救护能手”、“江宁区三八红旗手”、“江宁好市民”、“江宁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自2003年加入红十字会,张霞便积极投身红十字志愿服务事业,平时尽心帮助困难老人、残疾人及留守儿童等群体,多次带领家人和单位同事为汶川地震、盐城风灾等灾区捐款捐物。入会以来,张霞以身作则,主动宣传并参与无偿献血,先后参加无偿献血23次,累计献血6500毫升,共点亮了32个人的生命之光,2018年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在张霞的影响和带动之下,丈夫和女儿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女儿还成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张霞主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协助核酸检测、人员信息排查、防疫知识宣传普及、核酸检测样本收集等工作。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间,张霞在疫情防控一线累计志愿服务了近700小时。
2012年10月至今,张霞先后开展各种形式的急救培训5000余场,直接受益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不仅打造了“江小红”周末公益课堂品牌项目,还积极发挥政协委员的优势,建言献策,其中“关于提高教职员工应急救护技能”的提案被作为区政协重点提案办理、“关于在公共场所增设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提案也受到了区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救在你身边”政协委员工作站正在建设中,近40人的应急救护培训师资团队也在茁壮成长。
2018年,张霞在江宁区秣陵街道成立了全区首支街道级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队员人数52人,分别来自25个社区。队伍成立后,张霞定期组织队员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学习和交流,带领12名志愿者参与了春牛首马拉松比赛救援保障工作,处理赛事中出现的擦伤、扭伤等情况,得到了主办方和参赛选手的一致好评。2020年,又成立了首支区级应急救护志愿者服务队,20名多志愿者经过培训,多次主动地参与全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先后参与卡口执勤、核酸采集、收集核酸样本数数十次,直接服务群众约10000人次。
余 琅 南京中医药大学整合医学院学生
2019年,余琅在成都医学院读大三,当时同班同学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在同学的感召下,余琅主动采样入库。
2021年8月,四川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通过QQ联系上余琅,告知其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并询问了余琅的捐献意愿,余琅当即答应。2021年11月1日,余琅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功采集201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素未谋面的4岁女童点燃了重获新生的希望。四个多月后,四川省红十字会再次给余琅发来消息,告知之前救助的患者目前恢复的不太好,询问余琅是否考虑再施救一次。余琅当即回复“可以捐献”。
此时余琅已经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读研究生。在向学校报告了“二次捐献”的相关情况后,校方非常重视,考虑到南京及全国新冠疫情防控要求,以及学生的自身安全,学校团委、校红十字会立即与成都市红十字会和南京市红十字会联系,希望特事特办,将余琅的捐献信息和捐献地由成都转至南京,由栖霞区红十字会协助做好再动员和体检工作。
2022年4月20日上午,余琅进行了第二次淋巴细胞采集。余琅说,作为在校的医学生,能帮助病人战胜病魔,延长生命,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余琅表示,这两次捐献不仅是她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也是一名医学生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