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张謇家族与南通红十字会的历史渊源
发表时间:2024年12月24日来源:南通市红十字会
编者按:近日,省红十字会发布《关于公布纪念中国红十字会建会12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系列征集作品评选结果的通知》,市崇川区陈桥街道树北村村委会钱辰作品《张謇家族与南通红十字会的历史渊源》获历史故事征集活动一等奖,现转载如下:
张謇家族与南通红十字会的历史渊源
清末状元张謇作为实业救国的先驱,在“群喙摧撼之中,风气盲塞之地”,打算建设一个完整、小型的新社会,作为“新世界的雏形”。他以唐闸作为起点,打造他理想中的乌托邦。张謇家族的子女在他的熏陶之下心怀报国志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遂而成就了张氏家族与南通红十字会的历史渊源。
▲民族实业家 张謇
张謇与南通红十字会的缘起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98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选定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原先唐闸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村落,大生纱厂等企业的创办使唐闸迅速崛起,唐闸成为南通主要的工业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时人赞扬这里“工厂林立,盖犹中国之汉阳也。”
▲大生纱厂和大生码头(资料图)
张謇还在唐闸兴办教育、医疗事业,使这里不仅有发达的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还有良好的医院、公园等配套设施。由于张謇的不懈努力,唐闸为南通红十字会的诞生孕育了沃土,南通红十字会如同春季惊蛰的青苗正在蓄势着破土而出。不久,红十字会南通分会会员吴冥阶等以唐闸“地处要冲,时势需要”,于1927年3月发起成立红十字会南通分会驻唐闸办事处,得到地方各界一致赞同,南通红十字会等待着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
▲大生码头
张孝若与南通红十字会的相守
张孝若,名怡祖,字孝若,张謇之子。1926年张謇逝世后,继任大生纱厂等企业董事长、南通学院院长。1924年初,江、浙、闽三省因时局不靖,各地士绅,均请组织红十字分会,俾便预防救护,因此许多地方出现了建立分会的热潮。南通原有的慈善公益以平时的救助为主,不能适应20世纪20年代中叶军阀混战的形势要求,成立以战场救护为特色的红十字会成为当务之急。
▲大生纱厂公事厅
1927年2月,通邑各界人士,因邻省发生战事,积极筹备成立通邑分会。1927年2月21日下午2时在中公园召开,到会会员30余人,经投票选举张孝若等19人为常议员。南通红十字分会成立之后,把救济和救护放在首要位置,考虑到当时“军事、征伐频繁、大局未定”,所以特别关怀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妇女和儿童,经过筹备,在南通城区设立了13个救济妇孺收容所,并陈报总会察核。在救济妇孺收容所建立后,南通红十字分会还在报纸刊登简章,并按照要求,健全组织,规范管理。是时,南通红十字会实心为善,裨益地方,给当时社会带来了福音。
张氏家族与南通红十字会再续前缘
作为民间组织,自红十字在中国落地生根以来就一直面临着与国家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清末民初,由于中央威权的虚弱、地方自治的推行、大生集团的发展和张謇的巨大影响,南通地方当局对张謇家族多有顾忌,双方关系尚属融洽,但随着张謇的去世,国家在南通与致力于地方自治的张家的关系一度紧张。张孝若为减少官方的猜忌,体现出对南京政府的驯服,他尽可能处事低调,不出头露面,卷入政治,因此南通红十字会陷入了困境。
▲张謇纪念馆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次年1月,战火燃烧到上海,在与上海一江之隔的南通,人们也行动起来,着手重建南通红十字会。1932年4月11日下午二时,中国红十字会南通分会就中公园嘉会堂原址开选举大会,到会人员40余人,公推俞心斋为临时主席。经过票选,徐继宸当选为会长,俞心斋为副会长,杨薇生为理事长,许伯明、薛郢生为理事,徐庚起、宗渭川为资产委员。杨薇生、许伯明、薛郢生、徐庚起、宗渭川均为1927年张孝若建立的南通红会中的骨干。因此,该会与张孝若当年在通建立的中国红十字会南通分会存在着明显的承继关系。虽然张孝若未在会中任职,但张謇的门生、故旧、子侄辈仍在南通地方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红十字运动在南通无论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张家的支持。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南通红十字会进行了重建,但是红十字会的独立性日益削弱,接受官方管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直至20世纪30年代后,红十字会被彻底官办,成为官方实际上的附属机构。然而,在张謇家族的努力下,南通红十字会经历了新建、发展、重建的过程,给当时的战火硝烟带来了福音与温暖,是历史长河中珍贵的记忆。